close

  徐燕燕
  官方稱污染物濃度逐年減少,老百姓卻抱怨空氣質量越來越糟。15年間,中國大氣環境到底是變好還是變差了?
  近日,北京“霧鎖深秋”,而一張1999年3月9日的北京晚報突然走紅。原因是那份報紙的頭版標題“決不讓污染的大氣進入新世紀”。很多看到的人紛紛“吐槽”:這成了徹頭徹尾的空話。
  《第一財經日報》記者梳理了北京及河北省1999年~2013年的環境質量公報發現,實際空氣污染指數(API)以及主要污染物的濃度總體趨勢確實逐年下降,但又該如何解釋北京連日來的霧霾黃色預警?
  污染控製成效顯著?
  在2012年之前,我國各省市環境監測的一個重要衡量依據是空氣污染指數(API),是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(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)濃度簡化成單一的概念性指數數值形式,並根據API指數分級表徵空氣污染程度和空氣質量狀況,共分為優、良、輕度污染、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五級。
  本報記者梳理了北京市1999年~2013年的環境質量公報發現,這14年間,優良的天數總體趨勢是不斷增多的。
  與此同時,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的年均濃度也是呈下降的趨勢。其中,以國家二級標準的限製為參照,二氧化硫自2004年以來就沒有超標,二氧化氮一直低於二級限值,可吸入顆粒物(PM10)一直超標。
  而根據河北省環境質量公報,1999年~2012年間全省平均達到或好於二級的優良天數也在逐年升高,同時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和PM10的濃度也在逐年下降。
  如果僅從數據來看,大氣治理確實是“卓有成效”,但為何民眾切身體會到的卻是日益糟糕的大氣環境?
  目前,評價各地空氣污染的類型時,官方給出的描述依舊是複合型污染,主要的來源是燃煤、汽車尾氣、建築揚塵和秸稈燃燒等,各區域每種污染源的比重不同。
 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蔣大和致力於大氣污染研究多年,他告訴本報記者,他曾經將全國多個城市多年的API統計下來發現,幾乎全部都是逐年降低。
  “不能夠否認各部門對大氣治理這些年來所做出的努力,至少從數據來看,還是使主要污染在市區地面濃度有所降低。”蔣大和對本報記者說,但這並不意味著整個大氣中污染物的總量就有所減少。另一方面,2012年之前我國的API統計中並不包含PM2.5這一指標,而這恰恰是近年來霧霾形成的關鍵。
  看一看這些年來各地區環保部門降低地面濃度的策略,主要是把污染企業關、停、轉、並、移,將排放的煙囪加高,或搬到郊區和外地。
  而實際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到底有多少?環境質量公報顯示,各地普遍的統計數據是二氧化硫、煙塵和工業粉塵等的總排放量,本報記者發現,不論是北京還是河北,這些數字也是在降低的。
  一位地方環保局人士告訴本報記者,這些數據主要是由各地區的企業及單位自行上報,但數據的水分很大。從一點可以看出,那就是在2007年之前,我國並未提出脫硫,脫硝也是近年來才提出,煤炭消耗總量逐年提高,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卻在減少。
  本報記者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發現,從1999年到2012年,北京市的煤炭消費量在2005年達到頂峰後逐年下降,可是河北省的煤炭消費量從1億噸出頭飆升至3億噸。
  交通方面,不論是民用汽車擁有量還是公共交通車輛運營數,北京和河北均是逐年增長。
  該人士還表示,環保部門在對排污企業進行監控時主要是看是否“達標”,這是指排放口的污染物濃度是否達標,而不是對總量進行監控。濃度達標實現的辦法很多,最簡單的是在煙囪口處註入空氣就能稀釋。
  蔣大和對本報記者表示,從目前的污染形勢來看,這種只計濃度而不管總量的評價手段應該改變。
  特殊污染不能常規對待
  說起中國的霧霾,很多人會類比當年倫敦和洛杉磯的“煙霧”。倫敦的煙霧主要是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和煙塵,追究成因是燃煤所致;洛杉磯煙霧是二氧化物和揮發性污染物(VOC),主要來自汽車尾氣。
  蔣大和認為,經過數十年的發展,目前我國燃煤的質量,以及汽車尾氣處理裝置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,不能將如今的霧霾“粗放”地歸結為燃煤和汽車的複合型污染,這不能和常規的大氣環境問題混為一談。不管是成因還是治理手段都要有針對性。
  根據目前的研究,在灰霾產生當下進行採樣併進行成分分析發現,硫酸鹽、硝酸鹽和可溶性有機碳占將近70%。這些小的顆粒物吸濕變大,散射的光呈現出灰色,這也就是我們看到的灰霾。這些顆粒物主要是二次污染物,也就是此前的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氣態污染物在空氣中反應形成的顆粒物。
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小曳稱,氣溶膠的源頭則可分為燃煤、燃油和與居民各項活動相關的排放。他認為,治理霧霾時不能只顧治理秸稈焚燒,當務之急應該是控制燃煤,因為我國一次性能源消費有70%以上是煤炭。
 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大氣污染控制中心主任賀泓認為,煙氣排放導致大氣氧化性增強,從而使得氣態污染物向顆粒態污染物的轉化出現暴發,超過大氣可以容納的環境容量,要是遇到不利於污染物擴散的靜穩天氣,就會出現大面積霧霾。
  蔣大和告訴本報記者,儘管我國近年來在控制一次污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但二次污染物是霧霾的主要成因。
  近年來各地為了治理大氣污染提出了對交通出行的限制,也提出了限制煤炭總量。
  蔣大和認為,機動車數量發達國家要遠超中國,所以控制交通的辦法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。煤炭總量控制固然好,但短期內中國能源結構難以改變,且霧霾的成因並非是碳。因此如果非要抓住矛盾的重點,還是要下決心脫硫脫硝。
(原標題:大氣治理15年:指標下降霧霾卻更重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w58pwfey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